图片展示

中泰佛教交流网欢迎您!

佛教应对微时代:“自净”或者“他净”?

浏览:     发表时间:2016-10-05 18:38:40

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佛教微信公众号大量涌现,佛教在其传播上对于新媒体技术非但不排斥远离,反而一直延续着积极开放的态度为我所用。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及媒体形态弘扬佛法已经不是新鲜事。中国佛教遇上了“微时代”。

面对谣言,应该如何应对?(图片来源:资料图)

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佛教微信公众号大量涌现,佛教在其传播上对于新媒体技术非但不排斥远离,反而一直延续着积极开放的态度为我所用。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及媒体形态弘扬佛法已经不是新鲜事。中国佛教遇上了“微时代”。 

之前,一些关于佛教僧人偏激与极化消息的在“微时代”的网络空间传播,引起网民的围观。网络谣言对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名誉及少林僧团的形象造成了巨大损害。少林僧团已经向执法机关报案、诉诸法律途径。并提请上级相关主管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前来少林寺,将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的真实情况告知社会。同时,少林寺僧团决定悬赏五万元向公众征集有关方丈犯戒的证据。

“微时代”发布信息的优势是快,但跟传统媒体相比却缺少验证过程,因此网络上很容易产生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借助快捷的互联网,制造谣言变得很容易,写下寥寥数语,配个照片,点击发送键,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假消息就诞生了,造谣者的恶作剧省时省力,玩弄了他人,娱乐了自己,却很少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纯粹以自我感受为出发点的造谣者们却很少意识到,只需一滴黑墨就可以将一杯清水污染,而这杯水要还原成清澈的原样,需要多大的心力?当事人、相关者、尊重事实的媒体记者要将宝贵的时间甚至社会资源用在澄清一个莫须有的传闻上,这对于生命是多大的浪费啊,所以说,造谣不是小玩笑那么简单,造谣是一种大罪过。

大众喜欢“消费名人”,喜欢聊他们的绯闻和八卦,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轻松的消遣也要建立在尊重的底线上。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拓展出的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具备真实世界里的空气和水,但是,它与真实世界遵循的却是同一颗心灵的律动,追求的也是同样的温暖与良善。

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当谣言来袭,是主动辟谣还是坐等网络“自净”?

“自净”一词源出佛教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的意思是:通过自觉的修为来净化自己的思想意念。网络的“自净”功能有着与此相似的意思,即认为网络无需通过外在的力量予以规范,仅仅通过自身的运行和网民的自发“对话”,就可以消除谣言等违法、不良信息,达到“自身净化”的目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网络的净化功能”有一定理论依据。在网络这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中,存在着大量自组织行为。亿万网民通过信息交换和观点的“涨落”,使网络信息从混乱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系统科学还借鉴生物学上的“自创生”概念,阐明系统在没有外力干预下的自我创造、自我产生和自我形成能力。

在微博传播系统中,网民通过正常的信息分享和沟通对话消除谣言,就属于典型的“自组织”;由微博用户自发组织形成的辟谣组织,属于“自创生”;由网络管理部门或微博运营部门进行的辟谣,则属于“他组织”范畴。从辟谣效果的角度来说,微博用户自发的辟谣属于“自净”;由“他组织”发布的辟谣信息,则属于“他净”。

网络“自组织”发挥辟谣的作用,凸显了网络的自净功能。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网民在转发和评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甄别、比对和个性化的评论,可以实现多元信息的共享和“涨落”,并进而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从网络善治的角度来说,未来的微博管理应主要依靠网民的自我管理。管理部门“无为而治”,固然是一种节约管理成本的理想状态。

但是,鉴于当前的微博还是一个真伪并存、泥沙俱下,充斥着大量“水军”言论的舆论场,又是一个各方意识形态争斗的场域,加上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实现“理想的传播情景”还是一个遥远的理想。所以在现阶段,谣言治理不能只靠“自净”,而应与“他净”并举。当然,这里所说的“他净”,是指实事求是地澄清事实,而非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声明”。

警方在谣言大面积爆发后介入调查,并将其上升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或“违反社会秩序”的法律高度,予以从严、从快处理。这无疑是用“他净”的方式来澄清事实,终结谣言。

太多的网络谣言案例说明,现阶段的网络“自净”可以期待,但不能依赖。坐等谣言泛滥才去被动辟谣,就要冒较大的风险。

“微时代”消息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者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造成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网上的言论扣帽子多于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微时代”的成熟期还远没有到来。随着技术平台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利用全新的媒介形态表达立场,甚至进行观点的对抗和博弈。如何在让中国佛教在“微时代”健康发展,引导“微而不恶”,仍是佛教的重大课题。


分享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更多
>>>
推荐给朋友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QQ空间
腾讯朋友
人人网
豆瓣
百度贴吧
网易热
印象笔记
复制网址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微商系统

泰国地址:泰国曼谷敕赐普门报恩寺
 

 

     

手机版                                  安卓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