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佛教交流网欢迎您!
南泉寺位于湘阴县城东南五里许,自唐建寺以来,为湘北极有影响的名刹。南泉寺唐时名为双林寺,在宋代,由于普庵禅师的主持,南泉寺名震一时。普庵禅师禅学高深,且极好文学,通达音律,又熟知梵文,其所创梵语“普庵咒”自明清以来一直成为佛门无可替代的放生、救生、辟邪之神咒。普庵禅师到湘阴后,广扩双林寺,并于寺南凿井得泉,泉水清冽,饮之者百病可除,普庵禅师便亲自改寺之名,因泉在寺南,故谓之“南泉禅寺”。
湖南湘阴南泉寺
寺院外景
南泉寺正门
南泉寺
【寺院历史】
南泉寺位于湘阴县城东南五里许,自唐建寺以来,为湘北极有影响的名刹。南泉寺唐时名为双林寺,在宋代,由于普庵禅师的主持,南泉寺名震一时。普庵禅师禅学高深,且极好文学,通达音律,又熟知梵文,其所创梵语“普庵咒”自明清以来一直成为佛门无可替代的放生、救生、辟邪之神咒。普庵禅师到湘阴后,广扩双林寺,并于寺南凿井得泉,泉水清冽,饮之者百病可除,普庵禅师便亲自改寺之名,因泉在寺南,故谓之“南泉禅寺”。
南泉禅寺在宋代名闻天下,然自宋以来,几度兴废,沧海桑田,影响渐弱,至1930年只剩大殿一进。1952年,湘阴因修中学把所剩大殿也拆了,千年古刹,终成废墟。
2003年,湘阴县委无偿划地300亩给佛教团体,2006年,中佛协副秘书长、省政协委员、省佛协副会长、岳阳市佛协会长怀梵大师主持南泉寺重建工作,并担任新中国成立后南泉寺首任方丈。在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南泉寺现已初具规模。今日之南泉寺,既是湖湘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的对外窗口。2014年湘阴南泉寺获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现在的南泉寺已成为湘阴重要的旅游景观之一。
从长沙城区向北驱车40分钟,在芙蓉北路的北端湘阴城区,有一座汉传佛教最殊胜的古寺——南泉寺。古寺雄踞湘江风光带与洞庭湖湿地公园之间,位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实验改革配套区四大示范区之一的滨湖示范区,地处连接湘中旅游圈与湘北旅游圈的战略要塞,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古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碧水环绕,树木茂盛,更有南泉古井,千年不竭。古寺流淌着大自然的神韵,闪耀着佛文化的禅光,引中外游人纷至沓来。
凿井得泉 千年梵呗仍在耳
南泉寺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其深远的佛教文化,更在于其开山宗师普庵祖师在佛教史上崇高的地位。
普庵祖师,显密双修,虽出自禅宗,却活用一切上乘密法,被誉为“北宋第一高僧”,有“禅宗的莲花生大士”之称,佛教界有“北有地藏,南有普庵”的敬谓,信众称之为普庵菩萨。在全国佛寺大殿佛坛背后的“海岛观音图”中,就有普庵祖师的位置。普庵祖师佛学精湛,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南泉寺,因普庵祖师而闻名天下,被誉为“汉传佛教最殊胜的道场”。
北宋绍兴年间,普庵禅师于湖南长沙求取禅法,得法后游访湘阴,见湘阴南泉山临湘江,畔洞庭,风光如画,山水养人,便立愿建寺,宋时南泉山,树林茂盛,松高竹密,宛如佛祖释加牟尼佛当年于双林涅粲之圣地,便取其名双林寺。普庵祖师后见山之南泉,泉水清澈,入寺求法者,凡饮水者,皆可去病延年,又以南泉寺为名,故南泉古刹,又因此灵泉而名闻天下。
这些历史都记载在南泉寺内保存的康熙三十三年《潭州南泉山双林寺中兴记》碑中:“宋绍兴年间,普庵祖师去游憩此,见山水幽奇,林峦耸秀,祖乐之,遂杖笠解下……凿井得泉,乃诛茅建法,并创立双林寺,因泉在寺南,故又名南泉寺”。
普庵大师,在湘阴弘法数十年,天下尽知,闻名来湘阴南泉寺参拜求法者,难以计数。大师精通梵文,自悟梵音咒语,世称“普庵咒”。全国禅院,以“普庵咒”为早晚课诵。可见普庵祖师之巨大影响。中国汉地僧人,仅六祖慧能大师著《坛经》一部,而能自悟咒语传遍天下者,唯有普庵大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湘阴南泉寺,自宋代出现灵僧灵泉后,天下佛子,无不称叹,无所不知。
时世沧桑,南泉寺几度兴废。2003年,古寺恢复重建,2006年,省政协委员怀梵大和尚担任南泉寺方丈,从此古刹重光。现在的湘阴南泉寺,殿宇庄严,金碧辉煌,畔洞庭,临湘江,美不胜收,占地200余亩,殿宇、僧舍数十栋,投善资三千余万, 2014年12月,湘阴南泉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从此不仅是湘阴县的佛教重镇,同时成为三湘旅游胜地。每逢节假日,许多长株潭岳的市民纷纷来到这千年古刹,赏南泉美景,闻千年梵呗。
通江达海 普庵法脉传天下
历史文化名城湘阴与千年古刹南泉寺,依偎在一起,交相辉映,南泉寺的辉煌,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湘阴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又为普庵祖师的法脉传遍天下提供了交通便利。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养育着三湘儿女,激发出湖湘文化,而湘江的终端便是湘阴,这座古城,有着连绵数千年的历史文脉。
湘阴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湘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也是湖南人沿湘江到洞庭,出长江的战略要塞,更是五千年来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和合共融的集结地。屈原、贾谊、韩愈、杜甫、柳宗元、苏东坡、王阳明、王船山、魏源等历代大家、文学泰斗、神州先哲,无不从此地进出湖广达极天下。近现代湘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崇焘、谭嗣同、杨度、黄兴、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贺龙,无不以湘阴为进出中华各地之必经路。因为湘水,湘阴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湘阴,湘江这条湖南文脉便有了融入中华文明大怀抱的通途,使湖湘文明浩荡千年,连绵不绝。而佛教亦如此,慧思、慧能、智者、神会、敬安等佛教大师,无不经过湘阴而往来于华夏,将佛法遍撒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经湘阴走出去的弘法者,以普庵祖师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弘法最广,不论禅宗、净土宗还是藏密、东密(日本),各教派无不承接普庵法脉。这一泻千里入洞庭的湘江水,成就了湖湘文化,成就了近现代中华的脊梁,也成就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变迁。
数千年的水路,对现在交通似乎已不太重要,然而,湘阴古城与时俱进,经百年的演变,生产力不断发展,区域优势不断提升,2016年,临岳高速即将开通,刹那间又成湘楚要道,湖南至湖北,湘阴而处其间,洞庭湖的美景,特别是宋代第一高僧普庵祖师道场将终成湘楚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