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佛教交流网欢迎您!
有人说:“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客观事物的证明为依据,而宗教则立足于虚幻的观念”;“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宗教则蔑视理智而提倡盲目信仰”;“科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对宗教来说,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改变的任何要求和行为都是对神的侵犯”;还说“宗教极力反对知识,因为《圣经》中说‘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
文: 多识仁波切
有人说:“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客观事物的证明为依据,而宗教则立足于虚幻的观念”;“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宗教则蔑视理智而提倡盲目信仰”;“科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对宗教来说,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改变的任何要求和行为都是对神的侵犯”;还说“宗教极力反对知识,因为《圣经》中说‘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
根据以上原因,他们认为宗教是“不科学和反对科学”的,并且举出了罗马教廷迫害科学家的事实和东方宗教国家科技不发达的现象,以证明一切宗教反对和抵制科学。
这种说法对个别宗教而言,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判断和结论前加上“一切”和“所有”这样的全称标记就变成了谬论。他们最吓人的武器是恩格斯的这句话,即“在科学的猛攻之下……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但是佛教本来就认为造物主是愚昧无知的虚构,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恩格斯的这句话进一步证明了佛教思想的科学性。
当代有位科学家写的《佛学与原子时代》一书中说:“原子弹的爆炸,对其他宗教来说,无异于在头顶上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但对佛教而言不但无损失,而且对佛教教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因为“原子论”最早见于佛经。
他们还引用《圣经》上的“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这句话,认为“一切宗教反对知识,反对科学”,但佛教不但不反对知识和科学,而且认为修禅修慧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因为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是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得不到遍知慧。”(弥勒《庄严经论》)
“五明”指五类知识:
(1)声明——包括语法、修辞、词汇、音韵学等;
(2)工巧明——包括金银铜铁木石等制造工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以及天文历算等;
(3)医方明——医学、营养学;
(4)因明——逻辑学、心理学、认识论等;
(5)内明——佛学,包括经、论、律、三乘四续佛学理论。佛教哲学包括在内明中,也称慧学。
以上“五明”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知识系统。
皈依佛法就是皈依智慧(资料图)
佛教把掌握知识看成成佛的主要条件而加以重视提倡,把不懂知识理论的盲修瞎炼称做“动物禅”,归入邪道类,主张学修并重,知行合一,充分说明了佛教对知识的态度。
别的宗教也许是以依靠上帝和神仙的恩赐与帮助,来达到拯救自己的目的,但佛教却恰恰相反,是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智慧来拯救自己。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吃苦不是众生违背上帝和神的意志而受到的惩罚,而是无明覆盖心性的结果,因此众生解脱苦难的办法也不是靠身外的上帝和神灵,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觉悟。
所以在藏传佛教中直截了当地说:“皈依佛法就是皈依智慧”。
佛教的智慧共分三类,即服务性智慧、俗谛智慧、真谛智慧(《菩提道次第广论》)。
服务性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智慧。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为一切众生的利乐服务。如果只有奉献精神而没有为众生除苦造福的智慧方法,那么这种利众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俗谛智慧即世间智慧,包括宇宙生命、天地万物的知识,如宇宙无限论、生命无穷论、元子论、时空相对论、众缘结合存在论、万物无常论等,世间智慧的认识只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故称俗谛智慧。
真谛智慧是禅中产生的一种智慧,是佛教修炼到高层次特有的智慧。
服务性智慧和俗谛智慧的真理标准是“合乎客观实际的真确的认识(唯识论除外)和知识效用”。这类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以客观实际为标准(《因明论》),完全符合科学的标准。其中许多知识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
如原子论,时间的长短和体积大小的相对论,缘起论,除生命转世以外的因果论,一切事物处于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中的无常论等,均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佛教天文如时轮天文,计算结果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佛教医疗卫生学对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这部现代科学家写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佛教的见解,并说佛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学的报告》一书中,高度赞扬了佛教对人类心理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并说“现代心理研究望尘莫及”。
《佛教在美国》一文中赞扬佛教“包罗一切世间知识和人生经验”。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直觉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而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则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对这样的宗教怎能说是“蔑视理智、提倡盲目信仰”呢?
“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的观点,恰好与佛教的观点相反。
佛教认为世界和生命是“业”创造的。“业”指共同的和个体的思想行为。“人能成佛,苦难的世界,可以变成极乐世界。”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基于这种思想,佛教提出了改造生命和改造世界的一整套教化和学修实践方案。
如果认为“一切是上帝安排好了的,无法改变”,那么与“人能成佛、苦能变乐”的佛教思想不就成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吗?既然无法改变,佛的教化和众生的信仰又有何用?若连最简单的认识矛盾都排除不了,只靠迷信的说教维持其信仰的话,能说它“走在理性思维的较高阶段”吗?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具体的存在。人的手纹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纹络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大概是小学生都懂得的常识。
而把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信仰目的各不相同的世界宗教简单地看作是完全一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并抽出其中个别宗教的个别现象,以偏概全地当作一切宗教的共性,强加在一切宗教上进行批判和作为贬低宗教的口实,这是几十年来我国宗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
正如列宁所说:“任何真理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在与事实不符,甚至违背和大量歪曲事实的错误理论的影响下,很多人在思想上对佛教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偏见,甚至有的人在宗教和黄色迷信之间划等号,要把宗教书刊、杂志、影视文化一律视为不健康的东西加以禁止和取缔,使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遭到了践踏和破坏。
对作为祖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思想文化,因无知和偏见而被变形加工,然后找到“充足”的理由打入冷宫的这种不正常现象,我们除表示痛心之外,根据事实,略呈己见,以提供给社会上的广大读者研究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