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佛教交流网欢迎您!
古之唐王山俗称平顶山、车驾山、唐望山,位于古镇海城南五公里,现长大铁路老唐王山车站东侧,八里河南岸,东西长两公里,南北宽一公里,峰顶海拔134.4米,形象酷似面西俯卧的雄狮,威慑而彪悍。
历史悠久
法师合影
宏伟壮观
法师们排列井然有序
跪拜
观音像庄严隆重
信众聚精会神的阅读经文
法师主法
古之唐王山俗称平顶山、车驾山、唐望山,位于古镇海城南五公里,现长大铁路老唐王山车站东侧,八里河南岸,东西长两公里,南北宽一公里,峰顶海拔134.4米,形象酷似面西俯卧的雄狮,威慑而彪悍。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与薛仁贵在此山下过棋,山上尚有石棋子、石棋盘、石锅和马蹄在岩石上的嵌痕。解放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山上这些遗迹已不复存在了。
大悲古寺,故名大悲寺,坐落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小河村唐王山上,占地约九百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是唐王李世民东征时修建的一座古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素以“塞外普陀山”著称。经历代辗转修复保存下来,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清朝末年,由当时毛祁镇八个村的会首及村民护持复修。《鞍山市文物志》:据文字记载,寺院始建于唐朝,原古庙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正房五间、东厢房四间、门房六间。西院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前有山门,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二楼。庙内立有两块高大的七孔透龙碑,分别是重修古寺时的碑记和功德碑。据《海城县志》记载(由海城市档案局提供),整个寺院建筑由山门,钟鼓楼,正殿,禅房,东西配房组成,属清代建筑,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寺院的住持法师为释安吉大和尚,俗名赵维允,1944年于金塔寺出家,专修念佛,1964年(84岁)示寂,预知时至,坐化往生;文革期间,和尚都被赶下山,寺院变成了学校,后期变成采矿办公室,矿区搬迁后,便废弃下来。因年久失修,有些殿堂倒塌,但每逢佛教节日,当地很多信众仍然聚集在此活动。
一、大悲古寺——复建缘起
1992年,深圳开发经济特区成功以后,全国各地效法搞活经济招商引资,筹建本地的经济特区,当时海城市毛祁镇的领导决定以寺庙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经济旅游区进行招商引资,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致富。当时请来一位四川的出家师父法号为“妙湛”,师父纵观人文景色,最后选中依山傍水的曹家堡子村,就这样把原址在唐王山的大悲寺(包括受过皇封的两块七孔透龙碑以及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可移动文物),搬到了现在的曹家堡子村准备筹建寺院,仍沿用故名“大悲寺”。
当时,大悲寺原址唐王山上仅剩下一棵古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和一口古井。但是每逢佛教节日还是有很多信众前来故址敬香礼佛,大家多次与海城当地谭凤涛居士谈起并请其考虑协同几位居士在唐王山复修寺院大殿,解决当地信众的活动需要。1999年,应当地老百姓的强烈要求加之寺院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在请示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后,谭居士带领几位居士于2000年初在唐王山大悲寺原址开始修建观音殿,于当年农历六月十九开工奠基,寺院的复建工作自此展开,并正式更名为“大悲古寺”。
同年,礼请上无下迷大和尚为大悲古寺住持,大和尚在千山龙泉寺出家,持戒精严,专修专弘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与上无下迷大和尚共同主持寺院复建工作的还有正悦法师、道明法师等诸位法师。2001年四月初二,千手观音殿举行落成开光庆典;2003年四月初四,举行露天观音菩萨站像塑成庆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今日的大悲古寺楼观栏楯,堂宇房阁,清净庄严,昔年佛门宝刹之光景得以再现于世。
二、大悲古寺——古寺清规
大悲古寺是净土修学道场,是一所佛陀教育学校,平日功课以持名念佛为主,加之诵经、听经、出坡劳动,谨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修学八句纲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在现任住持上照下军大和尚的带领下,四众弟子依佛教戒如法行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攀缘、不化缘,出家师父持不捉金钱戒。道场食宿、经书法宝、佛事,均不收取任何费用。道场以慈悲为本怀,广开方便之门,教育不同层次的众生,引导参学大众学习正法,破除迷信、邪教,从净业三福修起,扎好修行的根基,最后回归自性圆满觉。
道场现有大僧部、二僧部、法师经典研习班、十年弘法班、师资培训班、慈善养护院、传统文化接引部、念佛堂、诵经堂、图书馆、库房、男寮、女寮、网络传媒中心等四十多个部门,也是辽宁省海城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修学氛围清净庄严殊胜。
(一)出家法师基本规约
1、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2、不攀缘、不化缘。
3、依佛教戒,持不捉金钱戒。
4、不单独接受供养,一切供养归常住。
5、不犯独行,不得与在家二众单独联系。
6、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7、依教奉行、老实持戒、真修。
8、随顺常住、不搞特殊、身体力行、做人天师表。
(二)大悲古寺清规
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不说是非,不生是非,
持戒守规,和合大众,
精进念佛,老实做事,
禁闲杂语,行正大方,
恭敬三宝,爱护常住,
坐卧有礼,不讥他过,
常怀慈爱,统理大众,
谨守修行,往生净土。
三、大悲古寺——佛陀教育学校
佛教的本质就是教育、教导、教化所有的众生,提升众生精神境界,提高众生道德品质,开发众生智慧宝藏,使众生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转迷成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一)经典研习——讲经法师学习班
佛教教育,关乎传灯续焰、继往开来。讲经说法是传承佛陀遗教的重要方式,听经闻法则是闻思修学的重要途径。
大悲古寺“经典研习——讲经法师学习班”的成立,旨在发现和培养在讲经方面有专长、在弘法方面有热情的青年僧才;在继承佛教讲经说法传统、弘扬佛教教育,引导正信正行,培养造就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经典研习——十年弘法班
大悲古寺开设十年弘法班,为发心弘扬佛法的年轻志士提供了学习平台,使其深入大乘经典,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三)持名念佛
道场依止《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修专弘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以持戒念佛为正修。每月初八、十八举办一日一夜精进念佛法会。印光大师云:“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楞严经》中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四)修学特色
1、专弘净土念佛法门,以持名念佛为主,其他课程均为助修。
2、接引众生形式多样,从孝亲尊师的做人基础开始,一直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3、定期为大众解答佛法修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引导大众正信佛教、破除迷信崇拜。
4、建立大悲古寺网站,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发布道场法训。
5、每月初一、十五组织大众共修学习,并启建念佛法会。
6、每天早斋后,举行“八关斋戒”授戒仪式。
7、定期传授“三皈五戒”。
8、定期举办“短期出家”活动。
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传统文化接引部——公民道德教育大讲堂
课程:主要为《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了凡四训》等基础课程。
开课时间:全天。在这里,将学习到如何孝亲尊师,如何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以及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道理。
(二)“孝亲尊师、爱国爱家、实现中国梦”夏令营
大悲古寺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教的传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自2011年以来,大悲古寺已成功举办了五期传统文化夏令营,参与的学员及家长每次三千余人,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学习,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行为改变了,促进了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感恩生活。夏令营的课程从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文化,从最基本的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学起,起居饮食、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都涵盖在内。大家通过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学会用智慧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圆满幸福人生。
(三)师资培训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学生的生活道路,一批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和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进程。作为文明传播者的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可见师道、师德的重要性。
大悲古寺“师资培训班”现已举办十期,为社会培养出千名热爱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崇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师德高尚,修之于身的强大的教师队伍。
(四)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2012年,应多方有缘人士要求,为接引社会大众、弘扬道德教育,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应运而生(学生食宿、学习均免费),现今师生共达千余人。
教育基地以“诚敬谦和、厚德载物”为校训,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爱党为前提,以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以培养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才为核心宗旨,以服务党的领导和祖国发展、回报社会构建和谐为最终目标。
五、服务社会公益慈善
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践行“人间佛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佛教界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等政策法规。
(一)爱心资助:资助贫困学生、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
(二)给受灾、贫困地区捐赠衣物、善款等
(三)雨花斋——免费素食午餐(含爱心送餐)
“人间佛教菩萨行,世出世法圆妙用。应机施教接引众,平等普化佛道成。”为了发扬“拒绝杀戮,健康素食”的雨花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有缘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在海城市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谭凤涛老师的带动下,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毛祁镇雨花斋于2014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
毛祁镇雨花斋除提供免费素食外,还举办各种公益的传统文化讲座、健康养生讲座以及爱心活动,包括:弟子规,孝道,女德等各类幸福人生讲座(雨花斋内所有课程、讲座、教育、爱心活动均免费)。
(四)谦德慈善养护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孝”。中华文明孝为德!《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中指出,重点支持宗教界在养老等公益慈善领域开展非营利活动,宗教界可以依照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申请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宗教组织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是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佛在《梵网经》里面也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教就是孝道与师道,佛教视众生如父母,安老恤孤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大悲古寺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慈悲济世理念,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成立谦德慈善养护院,使部分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