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佛教交流网欢迎您!
1、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文:宗萨仁波切
1、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2、任何与自我自尊背道而驰的都是解脱道。所以假如你愿意去做那些令你自我不舒服的事。你就是在修施身法。
3、你出于见地而非傲慢,想要帮助人了解事实,这就是慈悲。
4、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
5、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何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著的东西。
6、愿你有运气,体会和遇到佛陀的法语。因此,当你死亡的時候,你将不会害怕失去,那些你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
7、对佛教的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8、没有智慧的慈悲是最精密的骄傲。
9、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
10、自我永远都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地随事情自然发展。
11、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12、无明实际上就是对标签的执着。在所有标签当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个可能是最危险的,不只是危险,还最具有破坏性,最难以捉摸,同时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标签的根源。这个标签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13、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只有这样才能通向自由——涅槃。